紫紋兜蘭(P. purpuratum)又名香港拖鞋蘭、香港兜蘭,被譽為花中的“香港小姐”,模式標本采自香港,是兜蘭屬中最早被發(fā)現(xiàn)的種類之一,是國產兜蘭屬植物中唯一不生長在石灰?guī)r地區(qū)的物種,也是我國兜蘭屬植物分布海拔最低的物種。
傳粉方式
據(jù)研究,紫紋兜蘭采用欺騙的策略引誘食蚜蠅為其傳粉,短刺刺腿食蚜蠅為其有效傳粉者。其唇瓣呈倒盔狀或拖鞋狀,囊深口大,前方?jīng)]有內卷的邊緣。顯然,這種結構對于防止體型較小的食蚜蠅從原路逃脫是綽綽有余了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傳宗接代和尋覓食物是動物的兩大本能,雌性食蚜蠅尋找產卵地是主要的陷阱,當然尋找食物也不應排除。紫紋兜蘭模擬產卵地進行欺騙,做起了“沒有本錢的買賣”,著實令人驚嘆!
野外資源狀況
目前的調查結果顯示紫紋兜蘭僅分布于越南以及我國廣東南部、香港、廣西南部、海南、云南東南部,生于海拔100-1200m的林下腐殖質豐富多石之地或溪谷旁苔蘚礫石叢生之地或巖石上。
由于紫紋兜蘭葉子具美麗的斑紋,花大而高雅,花期長,觀賞價值較高,近十幾年來,大量的采挖活動和過度的貿易導致野生紫紋兜蘭數(shù)量急劇減少,分布區(qū)逐漸萎縮,資源破壞嚴重。蘭科中心野外調查組通過幾年來在廣東省的實地調查,僅在河源紫金、梅州大埔、惠州惠東和深圳發(fā)現(xiàn)了數(shù)量稀少的紫紋兜蘭野外居群。2017年,紫紋兜蘭被《IUCN紅色名錄》列為極危物種。
紫紋兜蘭自身具有很強的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能力,不會因自身的生物學原因而瀕臨滅絕,野外所受的威脅主要來自采挖和貿易活動以及人們對生境的破壞。
保育工作
蘭科中心自2012年起啟動紫紋兜蘭的保育生物學研究工作,長期監(jiān)測保護點及實驗樣方,摸清了紫紋兜蘭的生物學特性,并對紫紋兜蘭的生物學、居群生物學、生態(tài)學、種群遺傳學等各個學科進行綜合研究,探討了其瀕危機制。開展了紫紋兜蘭的野外救護和繁育工作,將紫紋兜蘭野外種群從原生地遷入中心進行遷地保護,建立了紫紋兜蘭人工栽培技術,繁育了紫紋兜蘭幼苗14000多株;初步建成了紫紋兜蘭保護與繁育場地。
回歸自然
紫紋兜蘭在野外零星分布,分布面積很小,種群數(shù)量極少,開展就地保護較困難。遷地保護雖暫時保存了種質資源,但時間長了會使植物因人工或風土馴化而失去“野性”。將紫紋兜蘭人工培育種苗回歸原生地,能有效增加紫紋兜蘭的種群數(shù)量,促進野外種群的恢復,是目前對紫紋兜蘭采取積極有效保護的重要措施,在保護紫紋兜蘭的同時也將保護其生境和相關物種,對物種保護和生態(tài)文明建設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。
蘭科中心通過長期的觀測調查,選定了原產地深圳的3-5個回歸地點,將人工繁育的紫紋兜蘭種苗分批次回歸至野外,第一批次的回歸活動于2018年7月14日在深圳銀湖山啟動。
紫紋兜蘭名片
地生或半附生植物。保護級別屬CITES附錄Ⅰ,是國家重點保護的蘭科植物。葉基生,2列,3-8枚,狹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,長7-18cm,葉面有深淺綠色相間的網(wǎng)格斑,背面淺綠色。花葶長12-23cm,花1朵,直徑7-8cm;中萼片白色而有紫色或紫紅色粗脈紋;花瓣紫紅色或淺栗色而有深色縱脈紋、綠白色暈和黑色疣點;中萼片卵狀心形;合萼片卵形或卵狀批針形;花瓣近長圓形;唇瓣倒盔狀,紫褐色或淡栗色。
花期:10月-翌年1月。